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_任翔【10卷完结】(1021)

阅读记录

  开初那些年,只是谈恋爱的少男少女们来这儿,或是在弯曲的甬路上漫步,或是坐在垂柳下的长椅上娓娓倾诉。后来,随着步入老龄社会,老人的身影日渐增多,天还没亮,就有三五一伙的老人走进园来,老大爷们互相喊着“老王”、“老李”,老大娘们则互称“王姐”、“李姐”。

  老人们开始是“遇早儿”,后来,大概是受了“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启发,又增添了“遛弯儿”,每当傍晚之时,老人们陆续步入园来,一直遛到天色昏黑。

  这天下午,突如其来下了一场急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

  晚饭之后,两位老大妈照例到黄榆园来遛弯儿。走过赏月亭前的时候,看见长椅上坐着一位娉婷小姐,她昂首挺胸,木呆呆、直愣愣的。两位老人也没在意。折返回来,夜色已经渐入深沉,那小姐依然直愣愣地坐着,凝住不动如雕像一般,这才引起两位老人的注意。她俩上去一关照,怎么叫,她也不言语,上去搀她;没想到,她往后一仰,倒在长椅上,硬挺挺地像根木头桩子。伸手一摸,冰凉,啊?原来是一具僵尸!

  死者名叫于娟,我对她非常熟识,打了足有两年多的交道呢……

  二

  黄榆园所处的一带是老北京最拥挤、最凌杂的地区,多年的建设已使面貌大为改观,眼下,这里既有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又有低矮破敞的古旧民房,形成了具有跨世纪特征的新旧交替、古今兼杂的奇特格局。

  祖上没给这方留下多少珍贵遗产,唯一可以称道的便是那座闻名于世的古刹圣安寺。数百年来,曾有历数不尽的名僧来这里讲经传道、主持佛事。那座藏经楼里,珍藏着稀世的天竺佛经;大悲阁里,有近十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下托莲花宝座,上罩华美藻井,围绕着它,还有六尊如来巨佛;院里的琉璃塔,如冲天巨柱直插云霄,塔体上有多彩多姿的纹样,菩萨、罗汉、力士、胡僧、飞天、伎乐、狮子、麒麟、牡丹花、宝相花……个个栩栩如生。

  圣安寺,终年累月,佛事不断,游客不绝,最近,就正在举行“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境内、境外的各方僧人,纷至沓来,云集于此,在这里超度水路鬼魂,普济六道四生,诵经设斋,礼师拜佛,追荐亡灵。佛事共行七七四十九天,时间可谓不短。此时又正值春暖花开的旅游旺季,八方游客,奔涌而来,僧人与游客的汇聚,使这里的流动人口骤然剧增,街道之上人流如潮,波来涌去,终日不绝。

  人满未必有患。各行其是,各得其乐,互不干扰,相安相处,何患之有?最令人头疼的是不逞之徒滋事作乱。据群众反映,最近就发现有不良分子,成群搭伙,相互勾结,配合行动,进行偷盗、诈骗的犯罪活动,已经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社区负责治安、市容、环卫工作的副主任叫洪元瀚,这天上午,他跑到正义大街1号院来求援,要我们出几个人帮助到街上“巡巡”。

  “那些狐狗之辈恣意妄为,给咱们中国人、首都人丢尽了脸,现尽了眼,抹尽了黑,咱能坐视不管吗?”我们的队长立刻作出积极反应,把大伙儿聚到一起,铮铮有声地下了指示,“街上这档子事儿,我应下了。安排如下:由雷鸣抻头,各位参与协助,明天一早,凡是没有紧急任务的,一律上街。”

  三

  这天正值公休假日,圣安寺里没有佛事,僧人们纷纷上街购物、观览;休假的人们,也出离家门,涌到街上;旅游者似乎也在故意凑热闹,偏偏在这个日子口儿聚到这儿来。

  我和洪元瀚并肩而行,不知不觉已经步入最为繁华的地段,这里商店鳞次栉比,摊点儿多如牛毛,人流最为稠密,人挤人,肩碰肩,我俩只能沿蛇行线前进。

  拐过街角,见路对面有一处工地正在紧张施工,正面挑着个猩红色的布标,写着“文明施工”四个楷体大字,比旁边楼顶上的那个“SONY”公告牌还耀眼。工地果然“文明”,为不致影响市面上洁净的景观,脚手架四周都用高达两米的红白条尼龙布围了个严严实实,宛若一堵斑斓的彩色围墙。为防止渣土碎石掉落砸伤路人,脚手架下都拉上了密密层层的绳网。施工虽然紧张,但只见人影晃动,并无半点儿声响。

  “这儿可真是难得一见的文明。”我随口夸赞着。

  “说起来,你准不信,知道吗?这是鄙人指导的工程,能不文明吗?”洪元瀚告诉我。

  我很好奇,问:“建办公楼?”

  “老弟,那是违纪的。”他撇了下嘴,用着训导的口气,“这儿本是一个废弃不用的旧杂物仓库,留着它干吗?废物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嘛,社区领导一研究,就把这儿拆平啦,要重建一座三间门脸的两层小楼,算是社区的‘三产’工程,搞个餐饮设施。”

  “自家经营,还是引进外资?”

  “小门小店,值得求人家洋人吗?”

  “酒吧、咖啡屋,还是快餐店?”

  “咱可不追求那种洋玩意儿,传统风味就挺好,一层京味火锅,二层炒菜米饭。北京老旧的俗称是饭馆儿,咱还是打算雅点儿……”

52书库推荐浏览: 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