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_任翔【10卷完结】(939)

阅读记录

  “你说,你说。”杜鹏急不可耐。

  “首先,”司徒川的声音渐渐低了,“那个姓赵的,唔,确切地说,那一串音符,是否与本案有关?肯定有关。其次,高跟鞋鞋印是否与本案有关?肯定有关。再其次,耿春江曾经对女儿说过‘那一次’,跟本案是否有关?我说肯定也有关。可是,这几个环穿不起来,缺少一条,唔,缺少一条逻辑线。”

  逻辑线!又是他的生造词!

  “这个鬼案子,”小李忍不住嘟囔,“比哪个案子都玄!天一处地一处,挨不上靠不上,搅破脑袋也……”

  “玄,确实玄,”司徒川瞟瞟小李,“玄得人家都要打退堂鼓了。”

  “谁打退堂鼓了?”小李立刻来了精神。“我我我非干到底不可!”

  “别打岔!”杜鹏给了小李的胸脯一巴掌。“他这个本子里肯定有戏!”

  “唔,还没说到本子。”司徒川摆摆手。“我想先出个题目考考你们——如果,如果耿春江确实是被毒死的,那么,杀人者用的是什么方法?”

  “会不会是这样……”杜鹏拧起了浓眉。“杀人者预先把健力宝的封口小铁片儿撕开一点点,把氰化钾弄进去,然后走到椅子边坐下,当着面全部撕掉健力宝的封口,把健力宝递给耿春江……”

  “你这种推想必须有个前提,即谋杀者与被谋杀者很熟悉。”司徒川平淡地说。

  “还有另一种方法,”小龚说,“用注射器把氰化钾预先注入健力宝罐内。”

  “唔,然后递给耿春江。”司徒川仍然语气平淡。“你这种办法仍然必须有那个前提,即耿春江和那个人很熟悉。”

  “队长,‘熟悉熟悉’的,”小李警觉地眨着眼,“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司徒川低声说,“我们肯定了有一个谋杀者,不管那个人是男是女。可是,那个人在哪里?没有目击者,没有别的线索,姓赵的看来又不相干,怎么办,到哪儿去查?”

  这一问,三个伙伴都皱起了眉。

  司徒川慢慢打开了本子。

  “哈!”小李拍了一下巴掌,“这里边写得有那个人!”

  “没这么简单!”司徒川微微一笑,一下子翻开已经折了角的一页。“你们瞧,第三十六课,《岳阳楼记》。一手行书字写得多漂亮,当然,更重要的是,教案作得如此认真,真不愧是个好教师!”

  “你说什么‘案’?”小龚问。

  “教案,专业术语,”司徒川耐心解释,“教学的教,案卷的案。上次在耿春江家,我和杜鹏查看了耿春江的信件,毫无所获。这一次我又去,不单重看了他的信件,还把他这本教案带了回来。别急,听我说,教案,说通俗一点,说是教师的备课本,明白吗?”

  “噢!原来不过是个备课本!”小李撇撇嘴。

  “别瞧不起这点知识,这还是我从程瑛那儿现学现会的呢!”司徒川回到了正题,“好,现在,你们认真看,我慢慢念,这一截,我只要你们注意耿春江写的一截。”

  他开始念了,一字一字念得又清晰又刻板。

  ……第四自然段,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至“微斯人,吾谁与归”句。这一段落,是全篇起承转合之处,从前文三个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承续而至,到此段达到了作者的最高思想境界。本段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玑句句递进,文采斐然,思想价值极高。讲述本自然段,重点在于两个对偶句。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意阐明这两句的必然联系以及它们的异同之处。注意指导学生理解:作为名句而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更为世人所熟悉。但是,究其思想深度与力度而言,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更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司徒川念到这里停住了,一下子又从蓝布袋里掏出一本书,初中第五册语文书,并且刷刷地翻到了第三十六课。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朗声说。“我把第四自然段原文朗读给你们听。”

  嘿!这一瞬间他本人就像个教师!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司徒川放下书,慢慢地点上了一支烟,美滋滋地连吸了几口。

  三位伙伴面面相觑,闹不懂司徒大教授搞的是啥玄虚。

  “诸位,”司徒川又开了口,“备课本也看了,原课文也听了,有何感想?”

  “感想?”杜鹏莽声莽气说,“我的感想是:如听天书,越听越糊涂!”

  “哈哈哈哈!”司徒川禁不住扬声大笑。“杜鹏哪杜鹏,你啥时才能改改你这武夫性格!学问!这是学问!是范仲淹老先生的不朽名篇呀!”

52书库推荐浏览: 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