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_任翔【10卷完结】(1260)

阅读记录

  这种剧毒的中药,是有严格的管理的。查遍了市内所有的中药铺和药物研究所之类的单位,没有毒蕈的流失。

  一切暂时陷入僵局:既不能证明系他人投毒,也不能证明系丛处长自食其果。

  在这种情况下龙先生求助于《法制与生活》报,请警方允许南向东解除拘留,改由他自己接受拘留。因为他是“换酒导致中毒”者,南向东一无所知。

  安明向苏科长转达这个请求。

  没想到苏科长考虑之后,作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决定:一个也不拘留,全部(包括管局长)监视居住。

  从公安局出来,安明同三空在滨江路上走一走。天气晴好,红红的太阳圆润润地浮在半空,嘉陵江给它映出一条粗粗的金链。几只小小渔船在江中游走,灵动得很,因为已经装上了柴油机。划动双桨的诗意时代已经结束。

  曾有读者投诉:渔政无力,致使渔民用不合法手段滥捕,江中鱼苗锐减。安明特意采访有关部门及渔民,才明白,渔民将鱼卖给几座水上大酒楼,而水上大酒楼恰恰是分管职能部门的亲友们办的。遂一笑了之。

  此时,想起了南向东说的中国的官员权力太大了,得不到约束。“丛处长家里,办公室,还有其他几处可能放置东西的地方都已经仔细搜查过,没有发现与毒蕈有关的任何东西。毒蕈是从哪里来的呢?”三空说,一边将刚买的一瓶啤酒和一袋瓜子递给安明,“你先拿着,我去上厕所。”

  安明便独自慢慢走下路基,来到江边。

  三空赶来时,安明将啤酒往他怀里一递,说这是你的,自个儿拿去。

  三空吓了一跳,差点儿让瓶子滑落在地。安明说怎么啦?

  三空笑起来,说:“我在恍惚之间觉得这是一瓶毒药!笑死人!”

  “咦——”安明不由得愣住,好一阵不开腔。半晌,她说:“丛处长应该是有帮手的。”

  三空想了一想,说:“对了。我们假定他要下毒,那他必须让南向东离开。一般说来,男人不好支使女人去替自己做什么,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另外的人到了时候打电话给她,她只能到阳台上去通话,这样就等于给调开了。”

  安明说对,我马上问问南向东。她立刻拨通了南向东的手机。

  “请问,2月13日晚上8点左右,你正同丛处长吃饭时,有人呼你,是什么事呀?”

  “呃,是问我蟠龙运动中心的业务项目,还有收费情况、优惠条款这些事。我给予了详细的答复。”

  “对方是谁?”

  “《经济参考报》的记者。我当时想,去年不是举办过新闻界的高尔夫球比赛吗?可能已留下了印象,所以今年他们单位也想举行活动。”

  安明对三空说出自己的推测:

  丛处长随便拨通一家报社的值班室,请值班记者代问蟠龙运动中心的业务项目及收费细则;值班记者空闲无聊,一般说来乐于代劳。

  “举办高尔夫球赛时,南总经理给所有参赛者发有名片。再说,记者都有自己的电话号码簿的。”

  “倒是。何况,只要这个记者说不知怎样联系,丛处长换一家就是了。但是,”三空问,“如果记者问你是谁?丛处长怎样回答?”

  “这还不好办!随便说市府哪个部门都行啊!”

  这个推测的落实并不困难:2月13日,《经济参考报》值班的记者小杜说,晚上7点多钟,市政府办公厅值班人员打来电话,请代问蟠龙业务。“我有点儿奇怪,市政府办公厅怎么要报社帮这种忙。但想到这些事倒也属记者职责,所以呼了南总经理。”

  自称办公厅值班人员的,是一个男子。小杜将南总经理所述做了记录。但是,再没有电话打来询问了。

  事情已经明白了:呼南向东,仅仅是要她离座。那么,下毒的的确是丛处长本人了。

  既然可以假他人之手调虎离山,当然也可以请别人搞到毒蕈。

  于是逐一打听:丛处长有没有“中药材管理”这方面的关系?

  问到林老师时,有了重大突破:丛处长早年是西南药剂学校学生,不久前还回母校参加过同学会。

  了解他所有老同学的情况,发现有六人都“有权处理剧毒中药”。这六人目前分布在四川省所属几个县、市。

  这时,林老师主动讲了一个情况:上个月丛处长去了一趟四川北部的通达地区,还捎回当地名特产黑木耳,说是老同学送的。

  “他出去了几天,只说出差,没说去哪里,我也不便细问。但看到这些黑木耳,我估计去了那一带。”

  那六个老同学中的李建明,就是那地区关口县中药研究所所长。

  苏科长亲自去到关口县中药研究所。

  李所长一口承认:上个月丛处长出差路过关口县,来看了他,还住了两天。“我开玩笑说,你们不是直辖了吗,还到这里来视察?他说带个摄制组拍点专题片,推动一下旅游业。”

  毕业二十余年来,两人从未谋面。不久前回母校参加校庆才相见。同学当中,丛星明算发展得最不错的。尽管读书时两人关系一般,李建明还是热情相邀,说“只怕你走不到我们那山旮旯儿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