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技术宅太子_痒痒鼠【完结+番外】(116)

阅读记录

  不知道再怎么继续安慰康熙皇帝, 胤礽就干脆转换了话题,“儿臣这几天在和黄先生研究发电机。等研制出来了,就把他按在两轮车上, 再配上橡胶轮胎,这样大臣们就可以骑着电动车来上朝,又快又方便,比做那个轿子晃悠悠的舒服多了。”

  康熙皇帝摇了摇头,跟着儿子换了话题,“皇阿玛见过黄履庄的二轮车,平时老百姓骑车出门也就罢了,如果按照你说的情况,确实是方便很多。可是大臣们怎么可以?仪容仪态还要不要了?”

  “皇阿玛说的对,也就五叔能骑着车子出门不怕丢了仪容仪态。儿臣后面会和黄先生继续研究的,把发动机按在马车上面,给马车加一个像二轮车一样的方向盘。”

  胤礽说到这里,因为想到三百年后,京城那个堵车的盛况而皱起了眉头,“皇阿玛,如果一人一辆那样的车子,有点太恐怖了,这京城到时候光是车子就多的没有地方停。而且车子多排放的废气也多,会严重污染空气。”

  “一人一辆怎么行?明旨规定三品以上的才可以使用。”

  ···也行,现在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在一开始,就像三百年后的人们一样习惯小汽车的便利,应当也不会太反对。

  三天后,阿茹娜小格格果然一大早的用过早膳就进宫来送报纸,首先去了慈宁宫,陪着太皇太后,苏茉儿姑姑,一边看报纸,一边说笑儿。

  “这个童话故事,就是四阿哥他们这几天天天念叨的那些?这画儿挺好,色彩鲜活,光线柔和或者阴森森的,让小狗狗和麻雀看起来跟真的一样。” 太皇太后的眼睛不大好使,看不大清报纸上的字了,但是看到了报纸的下方的一个版面里,刻印的《狗和麻雀》配图。

  几幅图画的都很形象生动,尤其是最后那一副,车夫的婆娘拿着刀砍掉自己男人脑袋的画面,血淋淋,让看到的人心底发寒。

  “太皇太后,奴婢看到这个签名,才发现这图是太子殿下画的。这画法很独特,有点儿西洋画法的味道,但是又不像。瞧着这几图上人物和动物的眼睛都大大的,跟小孩子脸上的大眼睛一模一样,传神又显眼。” 苏茉儿对着这几副图的画法很是惊叹。

  “眼睛不顶用了,胤礽还会画这个?” 太皇太后有点惊奇,“我还以为就他那性子,能学会下棋就不错了。”

  “正是三格格前天专程去拜托了太子殿下,昨儿个下午太子殿下让人送到“抄写房”。太子殿下说是用了什么夸张的画法儿,还说眼睛是五官里最重要的部位,可不是要把眼睛画的特别显眼?” 阿茹娜小格格仰着小脸,笑的甜甜的,声音清脆利索,听着就让人舒坦。

  “太皇太后,苏茉儿姑姑,昨天晚上这报纸一出啊,那些文人都特别的热情,都在谈论这个太子的画法儿,说虽然笔锋还有些稚嫩,不太够流畅,可是画法新奇,用色大胆鲜活,都在说太子殿下是个神童,天才那。”

  太皇太后笑了笑,“就这几幅画的天才了估计。他有没有安排翰林院里有画画儿好的,以后照着这个画法儿,帮你们画?”

  “您老人家一猜就准。太子殿下可不就是把他写的那些小故事都让人给抄录下来,送到翰林院去,让人按照他的写法儿和画法儿,照着写写画画。可是阿茹娜担心,翰林院的官员们写出来的,是不是太子殿下的是一个意思。”

  “别担心,翰林院可都是文豪大儒,状元探花,怎么也不会比太子这刚刚进学的孩子写的差喽”太皇太后尽管心里觉得自家的太子哪儿都好,可是也不能昧着良心说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文官写的不好。

  “那阿茹娜就安心了。太皇太后,我昨儿拿到太子殿下写的那些童话故事,学着太子殿下的法子,找了一个南城的口技好的说书先生说了一篇,您猜怎么着?那位说书先生的场子这几天都爆棚! 今儿个京城所有的说书先生,估计都是在说这个《狗和麻雀》。”

  苏茉儿姑姑来了兴趣,“太皇太后,上次太子殿下要把小李子送过来慈宁宫,您不让,说小李子公公伺候太子殿下挺好。于是太子殿下就吩咐宫里会表演“隔壁戏”的口技艺人都去跟小李子学习了。正好今儿个有空,我们宣一个来慈宁宫说书听听?”

  听到是小太子的孝心,太皇太后很高兴,乐呵呵的捧场,“好,就听那个《狗和麻雀》。”

  在古华夏的传统艺术中,口技是宫廷和民间都喜欢的仿声杂技,又叫口戏,相声。口技人听音指物,让听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春秋时期到魏晋时代,文雅之士都比较随性风流,大多都喜好自己钻研口戏,有乡谈,唱说,长啸,史称《啸赋》,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比如鸡鸣,犬吠,鸟叫,虎啸这些。

  宋朝以来,口戏在民间更是大加发展,成了俗称“隔壁戏”的百戏之一,划分了好多流派。

  宫廷里有大型庆祝活动的时候,一般都会让技艺精湛的口技人躲在幕后,把庆典活动开场时候的百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太平盛景烘托的惟妙惟肖。当然,大清宫里的大小主子们平时就比较喜好听“军旅狩猎”、“虎啸山林”“群猪争食”这些了。

  殿内拉起了八尺宽的屏障,准备好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口技人坐在屏障里头就这样开始了表演。

52书库推荐浏览: 痒痒鼠 爽文 穿越重生言情 种田文 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