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神枪手 作者:东一方【完结】(975)

阅读记录

  左宗棠点点头,深以为然。
  朝中几乎都是满人,汉人极少,而且汉人无法担任高官。
  两个人就满汉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商讨。很快,半个小时从指尖溜走,而李振和左宗棠交谈越多,越是觉得眼前的人有想法而且有才华。同样的,左宗棠对李振也极为认同,再加上两人本就是认识的,交谈甚欢。
  李振话锋一转,开门见山的道:“南方初定,我军中急需季高兄这样的人才啊!此番季高兄来了,就留下来吧。”
  左宗棠是四十岁开外的人,正是经验、阅历最丰富的时候,是人生中的最佳时机。左宗棠从北面而来,并且主动拜见李振,本身就存了想要出仕的想法,一听李振的话,心中大喜。不过,左宗棠毕竟是稳得住的人,他脸上并无欢喜的神色表露出来,不急不缓的起身,躬身朝李振行了一礼,道:“卑职见过镇南王!”
  一句话,已经表明了态度。
  李振站起身,伸出双手扶住左宗棠,开口说道:“季高兄,我们之间公事归公事,私下里依旧是朋友关系。这一点,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永不改变。”
  左宗棠听后,心中暖洋洋的。
  不管李振的话是否可信,至少眼前的人给了一个允诺。
  “咕!咕!!”
  极不协调的声音,陡然在厅中响起。
  李振目光看向左宗棠,因为声音是从左宗棠的位置传来的。左宗棠脸色微变,讪讪说道:“从北方一路急赶,还没有吃午饭,肚子开始打鼓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啊!”李振拉着左宗棠的手,笑说道:“走,咱们去用餐的客厅,一边吃,一边说话。”
  两个人,朝客厅行去。
  同时,李振也吩咐府上的厨子准备饭菜。两人在客厅中坐下,先喝着茶水,吃了些垫肚子的糕点,一边聊天,一边等厨房上菜。然而,两人聊了十五分钟,厨房里面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李振顿时急了,大喊道:“来人!”
  侍从走进来,恭敬的站在李振身旁。
  李振问道:“怎么回事,到现在还没有上菜?”十五分钟时间,已经足以弄出一两个小菜和把米饭蒸热拿上来。然而,到现在都还没有上菜和上饭,而左宗棠的肚子又时不时的咕咕叫,李振就等得不耐烦了。
  侍从解释道:“王爷,因为起火的火折子受潮,正在起火。”
  李振眉头一挑,问道:“没有火柴吗?”
  “火柴?”侍从眨眨眼,被李振嘴中冒出的名词弄得一头雾水,小心翼翼的问道:“王爷,小人没听说火柴,这是什么东西?”
  左宗棠又说道:“王爷,火柴是什么呢?”
  李振见两人都不知道,又问道:“你们真不知道火柴?”
  “真不知道!”
  两人闻言,连连摇头。
  李振以手抚额,说道:“难道我记错了,现在竟然还没有火柴。”
  在李振的认知里面,现在应该有火柴。
  事实上,在这个截断,中国的确还没有火柴这个名字,也没有洋火柴传来。历史上,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人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原始的火柴。
  不过,这并不通用,没有普及。
  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开始出现了出售火柴的小贩。
  那时候,有商贩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然后用来贩卖。但是它不叫“火柴”,而是叫“发烛”、“粹儿”,这是已经成型的早期火柴,但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因为无法普及,也不怎么方便实用。
  最终,中国的点火让是依旧是普通的点火方式占据主流。
  欧洲的情况却又不一样。
  经过一系列的酝酿和最初火柴的雏形之后,1826年,英国人J.沃克发明了最初的火柴。到了1831年,法国人C.索里亚以黄磷代替三硫化锑掺入药头中,制成黄磷火柴。这种火柴使用方便,但发火太灵敏,容易引起火灾,而且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因黄磷有剧毒,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故此,这样的火柴也没有发展起来。
  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无毒的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只要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立刻就能点火燃烧。因为伦德斯特伦把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增强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称之为安全火柴,才使得火柴得意广泛的推广开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东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