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迹之梦域空城_烟雨江南【完结】(46)

阅读记录

  等众人离开,黄泉静静地看了一会生命之石,然后把目光移向整个船舱。这个空间是最直接受到生命之石影响的,相应变化也最快最明显。

  一些厌光的藤蔓开始变得萎靡,发光苔藓则显得更加明亮。

  这在黄泉看来并不是好事,苔藓正在通过发光来过度释放自己的生命能量,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死去。藤蔓会枯萎得慢一些,但也无法存活。

  黄泉伸手从舱壁上扳下一块金属板,它正在微微发光,锈迹也在变淡。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它的品质正在不断提升,变得更加坚固。

  在船舱内转了一圈,黄泉就确定,生命之石对于雨林的原生物种并不友好,在它的范围内,几乎所有原生生命要么改变,要么灭绝。但另一方面,它却会加固强化金属,以及一些没有生命的物质。

  这真是很奇特的性质,不过黄泉并不是帝国科研院里的那些老怪物,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没有深究的兴趣,况且有兴趣也没能力研究。

  这时遥和飞箭抬着个武器架走进来,选了个靠墙的位置放好。

  “这是什么?”黄泉问。

  遥说:“把武器放在生命之石旁边,会逐渐变得更加锋利和耐久,被食人鬼污染了的武器也能够慢慢净化。”

  黄泉脸色有异,这听起来一点都不科学。可看过生命之石对舱面金属板的改造后,他已经搞不清什么才是这个世界的常识了。

  将武器架摆好,少女对黄泉说:“要安装熔炉了,你能来帮忙吗?”

  飞箭显得有些迟疑,不过还是耸耸肩,没作其它表示。

  聚落里最重要的三处设施,就是创生大厅、先祖祭坛和万物熔炉。

  创生大厅就是生命之石所在的地方,那里有最浓郁的光芒能量。在创生大厅开始运作后,先祖祭坛和万物熔炉才能相应运转。

  先祖祭坛是失落之民沟通祖先灵魂的地方。许多重要知识,比如说武器用具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运用生命之石力量的武技和修炼方法,各种作物药物的栽培和使用等等,都是通过先祖祭坛得到的。

  在离开庇护所后,大多数聚落就再也没有可能重返那里,只会在生存的压力下,不断迁移得越来越远。这样,在覆盖整个世界的雨林中,失落之民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就是先祖祭坛。

  当祭祀时,这些知识会直接在参加祭祀者的意识中出现。整个聚落里,谁能够得到,这知识就是谁的。

  但是,这样接受知识的方式却很难进行二次传承,祭祀者得到的意境和体会,有些是无法用语言或行为表述的,转述给了第三人后,威力与直接得到的传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之聚落民自己钻研出来的一些技巧强不了多少。

  另外,随着出猎次数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记忆会渐渐变得模糊,得到的秘法传承也会渐渐缺失。女人生了孩子之后,这个现象就更加明显。

  许多女人生过几个孩子后,就会把传承的知识忘却大半,失去在雨林中狩猎的能力,只能在聚落中照顾孩子和做些杂活。

  聚落每一次迁移,都是对保存资料的重大威胁。许多聚落在仓促的搬迁中丢失了全部资料,整个聚落相当于从原始形态重新发展。

  对于这种依靠先祖祭祀进行知识传承的做法,黄泉自是无处吐槽,但也对其过程有深厚兴趣,这也相当于获得力量的一种方式。

  只是先祖祭祀需要消耗大量生命之石的能量,以及高品质的祭品,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他想要看先祖祭祀,恐怕得等上一两个月了。

第三十二章 万物熔炉

  在先祖祭坛外,万物熔炉就是整个聚落所有武器装备的核心来源。

  说来也奇怪,无论年纪多大,记忆衰退得多厉害,创生大厅,先祖祭坛和万物熔炉这三样设施的建造方法,作为一个聚落的大长老永远都不会忘记。

  哪怕他意外死去,没有留下传承,聚落里新推举的大长老在举行第一次先祖祭祀时,也会得到它们的建设方法。

  正因为万物熔炉如此重要,所以遥邀请黄泉帮忙修建,才让飞箭感觉意外。不过现在聚落正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可以说命运系于黄泉一念之间,所以飞箭也不好反对。

  而且万物熔炉本身秘密价值也很有限,没有生命之石的力量,它不过就是个普通炉子而已。

  万物熔炉已经选好了搭建的地方,一间顶部破了个大洞的舱室。大长老已经命人把几个箱子搬进这里,然后一一打开,从里面取出部件,亲自下场开始搭建。

  万物熔炉的名字着实不凡,不过看结构,也就是普通且原始的熔炉。旧人类在未能进入大工业时代之前,使用的熔炉也未见得就比眼前这台落后多少。

  熔炉结构普通,但是搭建材料却让黄泉吃了一惊。

  熔炉内壁用的是一根根黑色木条。黄泉刚拿到手里时,还仔细辩认了一会,终于确认这就是木条,仅外表焦黑而已,内里还是木质。

  在黄泉印象中,似乎没有哪种木材能够抵得住熔炉火焰的温度。可是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那些木条被大长老一一整齐摆在熔炼内壁,相互之间用一种淡白色的胶固定。然后就是搭建上盖,再把鼓风机安装好,就完成了基本工作。

  随后进入最重要的部分,大长老又开始祝祷,片刻功夫,熔炉下方专门留出的开口中就伸出许多根须,扎入大地。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