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挺靠谱_袁腾飞【完结】(97)

阅读记录

  同年,法军侵占中国台湾,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清军统帅刘铭传审时度势,放弃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击退侵略者。转而,法军攻占谅山,进犯镇南关。老将冯子材率部英勇抗击敌人,取得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乘胜追击法军,清朝电令乘胜即收,并在1885年4月7日,宣布停战撤军。对此,张之洞奏请朝廷,延缓撤兵时间,以克河内。然而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致使中法战争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镇南关大捷

  清政府在胜利的情况下,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会定越南条款》,对此,左宗棠内心悲愤不已,病死福州。在临终前,他留下这样的话:“唯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中国西南从此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第5节 甲午海战,蒙羞千重

  挑事儿急先锋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紧争夺市场,中国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还没有被瓜分的大国,拉丁美洲基本被瓜分完了,澳洲也没了,亚洲也几乎被瓜分殆尽,除了中国外,只剩下日本和暹罗。列强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同治之前,列强实行帝国主义的仅英俄法三国。在中国门户被打开后,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美国中央政府消灭南方独立运动,恢复统治并加强统一。此时,东方帝国主义日本也已兴起。光绪年间,我们处在帝国主义的四面包围之中。

  暹罗,现今泰国的古称。

  在这种情况下,谁表现得最积极?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可是其市场狭小,资源尤其匮乏。特别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钢铁和石油百分之百依赖进口,橡胶也依赖进口,当然它国内产一点铜,产一点很有限的东西。其本身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森林覆盖率将近70%,几千万人口都集中在7.54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直至今天。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不是一点半点,大部分森林山地没有什么人。所以它极需对外扩张,它对外扩张的目标是中国和朝鲜。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共进退,失之欧美,取之邻国。日本当时也受欧美欺负,直到1910年才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国力也不强于中国。但它就是敢赌国运,对中国发动这场战争。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西方列强为什么支持日本?日本独占中国,不会对西方列强的利益构成威胁?谁都想着瓜分中国,可中国毕竟不同于非洲,是史前文明时代,和拉美香蕉共和国也有区别,也不像当时的印度,很久没有统一过。中国即便到184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么强那么大的国家,如果要去瓜分,就得考虑谁有这个实力。一口想把中国咬下,回头把牙硌掉了,怎么弄?这个时候,小日本“不揣冒昧”地跳出来,我来,我打头炮,西方列强当然求之不得,因为你们俩都是亚洲国家,都是黄种人,属于黄种人的内讧,对于基督教文明没有任何损失。你们来吧,既然日本愿意做先锋,帝国主义自然怂恿加支持,尤其是英国,表现得最积极。

  此刻,“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它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摸不着底。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引自《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王树增着,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不宣而战搞袭击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日军也趁机开进了朝鲜,挑起战争。当时的中朝关系,我们是宗主,朝鲜是藩属,是我们的属国。属国有难宗主出兵代为平乱,这是符合宗藩关系的。当然,这种关系完全不符合近代国际法,所以小日本说我不承认朝鲜是属国,称它是一个独立国家,你能派兵我也能派兵,清军进去2000,日军进去8000。清军一入朝鲜,迅速平定东学之乱,但是日军就赖着不走,蓄意挑起战争。

  1876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后,朝鲜逐渐沦为殖民地。随着朝鲜国内社会矛盾加剧,1894年2月,东学党领导人全琫准领导农民起义,攻占古埠郡衙,活捉郡守。起义军攻占郡城后建立革命政权执纲所,提出“灭尽权贵”的口号。3月,农民军击溃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并乘胜前进。5月底,一举攻占南方重镇全州,起义浪潮席卷全国。

  在明清两代,朝鲜与中国是宗藩关系。藩属国的国王继位,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进贡;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

  中日甲午战争有陆战和海战,陆战主要是两场,平壤之战和辽东之战。海战是三场,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威海卫之战实际上是海陆都有,中日甲午战争首先是在海上打起。

  黄海、丰岛、平壤战役属于第一阶段,战火没有烧到中国,辽东和威海卫就是在中国本土打的。首先爆发的是丰岛海战,因为日本增兵咱也得增兵,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掩护商船往朝鲜增兵,当时战争还没有爆发。但是日本联合舰队三艘主力舰不宣而战,对中国发动了突然袭击。日军有备而来,我们毫无准备,因此广乙舰沉没,济远受伤。有说济远管带贪生怕死,贪不贪生、怕不怕死不好说,不死也得一块儿沉没,所以济远号撤退。这样,两艘没有武装的商船高升号、操江号就暴露在日军面前,操江号上官兵被俘。操江号比较小,是一艘木壳的老式军舰,原属南洋水师,后借调北洋用于通信和运输,配置官兵82人,船龄已超过20年,虽然也配备了5门火炮,但也只能勉强对付海盗而已,根本不可能作为对抗军舰的战船。操江号上面有20万两白银的军饷,也被日本缴获。高升号是中国租的英国商船,日本人挂出信号旗要求高升号投降,船上1000多陆军将士表示拒绝,用步枪射击日寇的军舰,然后放下小艇让欧洲籍船员离开船。日本人发射鱼雷把高升号击沉,1000多名陆军将士落水,800多人殉国。

  甲午海战烈

  丰岛海战是日本不宣而战,首先挑起了战争。丰岛海战第二天,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对日本宣战。第三天日本天皇也下了一道圣旨,对中国宣战,战争正式打起来了。在朝鲜境内进行的第一场战争是平壤之战。平壤是朝鲜的古都,仅次于国都汉城。清军14000人,日军16000人。日本人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但战争还没有打起来,清军统帅直隶提督叶志超就打算放弃平壤城,退守鸭绿江。总兵左宝贵是回族,坚决主张抵抗,说:“敌人悬军深入,正宜出奇痛击,使其片帆不返,不敢再窥视中原,今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

52书库推荐浏览: 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