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_任翔【10卷完结】(250)

阅读记录

  “那么玲玲究竟为了什么理由要换房间?”

  “什么理由?我看是平凡得很。垫褥上发现了一个臭虫已尽够做伊换房间的理由。此外楼下的房间有八扇窗,楼上只有四扇,楼上也许比楼下闷,这说不定也是一个理由。总之,伊是娇养任性惯了的,又是唯我独尊的,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屋子里的人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伊要换一个房间,不需要多大理由。不幸,这一换却换掉了伊的命。”

  “那么,俐俐的行凶就为换房间的事报复吗?”

  霍桑吐出了一口烟:“很难说,也许就是一个诱因。现在再说下去。我把换房间的一点仔细考虑之后,就把眼光从外线移转到内线方面来。说到内线,人数也不少,仆人有两男两女,四个——老许,金生,阿招和翠喜,还有一个已经辞歇的汽车夫永根。玲玲骄满自大,对佣仆们常常随意辱骂,甚至动手掴打,所以仆人们对伊都没有好感。这是我们知道的事实。但是单单因着没有好感,仆人们就会蓄意行凶,那就不合情理。因为现在的仆役是雇佣性质,不是丧失自由的奴隶,合则留,不合则去。如果没有因行凶而可获利的理由,佣仆们是不会因小怨而拼命下毒手的。但是玲玲死后,某一个仆人可以因此得利,我们却没有发现这样的事实。若说做工具,我们也查不出某一个仆人和任何一个有嫌疑的主人或客人特别亲密而有串通的可能。所以我认为这一班男女佣没有充分的动机,又把他们剔出了嫌疑圈外去。”

  二十四、万里晴空

  霍桑再度停顿了一下,吐吸了几口烟,才继续分析:

  “除了仆役以外,屋子里有嫌疑的主人和客人一共有四个,就是岑纪璋、顾大荣、顾太太和俐俐。这四个人和死者的身份、关系都不同,但是都和玲玲有对立的趋势,也都似乎有谋杀的动机和实际上的可能。现在我把他们分开来说。”

  “第一个是岑纪璋。据所知的事实说:纪璋和俐俐似乎很有好感,至少是对伊有怜悯的同情,但他对玲玲却不同。玲玲对纪璋起初像有勾引的意思,但是纪璋不曾上钩。那么,纪璋会因俐俐的受屈,由于怜悯和忿忿不平的动机而杀死玲玲吗?不会。因为这样的动机太薄弱,缺乏心理基点。纪璋受过科学洗礼,不会有传奇性的冲动。而且他和俐俐的关系并没有到达白热化的程度,和玲玲也不致势不两立,自然不会贸然采取行动。”

  “另有一种假定:纪璋可能和俐俐私通,而且常常有幽会勾搭。那夜里他因着不知道俐俐换掉房间,误闯了进去,他怕玲玲声张,才被迫地灭口,仓促间就把灵璧石做了凶器。这假定在凶器问题上最近似,但实际上也扦格不通。因为玲玲是在睡梦中死的,没有灭口的必要。而且纪璋是个有高等教育的医生,谈吐举止也不像下流人,我们的老朋友又极端信任他,所以我相信他决不致如此无耻。就俐俐方面说,伊在家庭中是个受压迫的可怜虫,安分守己尚且难活命,你想伊会有这样大胆,在处处荆棘的家里,干出这暧昧行为吗?至于顾声扬说他是顾太太的夺产工具,大荣说他给俐俐装假伤,那是污蔑他。根据我此刻所举的反证,用不着再辩了。”

  霍桑再停一停。我虽有一个关于纪璋的疑问,但是眼前不便打断霍桑的思绪,仍保持静听态度。

  霍桑又说:“大荣是个想得现成产业的粗坯,缺乏深沉周密的头脑,因此也有杀人的胆量。他听凭着直觉随便指控纪璋和俐俐,目的只在报复和泄怨,不是为着脱却自己的罪,而故意诬陷。有一点可以证明。我曾问他有没有听到纪璋出房下楼的声音,他回答没有。要是他真要卸罪,这一个要点,他自然要咬定的。从实际行动上说,那夜里他喝醉了回去,不知道玲玲换房,他不会闯进俐俐的房里去。就算他知道了换房,是故意去找玲玲的,那凶器也不可解。他要谋杀玲玲,怎么不预备好一件凶器,却临时利用那灵璧石?”

  我依旧静默,让他接续下去。

  “第三个顾太太嫌疑比较小,动机尽管坚强,实际上伊不能行动,自然不可能构成这罪案。你不加深思,轻信了孟飞的空想,昨夜里险些儿闹笑话。刚才孟飞说,要是你不同意,他也不敢乱来的。”

  我觉得耳根上热灼灼。我说:“你有什么根据,确定这女人一定不能行动?”

  霍桑笑道:“我根据两个反证。第一,伊躺在床上这么久,就算能行走,一定不方便。那么,伊要谋杀玲玲,为什么不在玲玲住在隔房时动手,却等伊搬到底层以后,多走一层楼梯?第二,又是凶器问题。我不必再解释了。”

  静默又暂时控制办事室。窗开着,风掠进来,我的耳朵和面颊的感觉好像特别敏锐。我不再答辩,答辩自然是多余了。

  一会儿,我提一句:“因着这三个人都不合你的理想,才推疑到俐俐身上去吗?”

  霍桑答道:“是——唔,不!我不会直接疑心到伊。伊是四个人中嫌疑最小的人。论动机,伊固然有,但是伊太荏弱了,一直受侮忍辱,没有反抗的勇气。况且伊自身也受伤,谁也不能疑心伊。因为伊的流血的情况,我虽没有眼见,但是我确信伊不会假装。伊答话时有些格格不吐,那是伊的追想上的困难,不是在虚构故事。伊的天真的眼光和受惊的声调都给我的信念做保证。所以我开头绝对不能怀疑伊。”

52书库推荐浏览: 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