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_蜀七【完结+番外】(193)

阅读记录

  以前几乎没人种水果, 这玩意跟庄稼不同, 填不饱肚子,只有有钱人家买,贫苦人家买不起, 所以果农们最多少少的种一点,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庄稼上。

  去年林渊推广的合作种植收到了成效,水果上市,百姓们倒都愿意买点回家尝鲜。

  人们的购买力变强了, 经济市场才能越来越强。

  显著的变化就是房价涨了。

  尤其是高邮的房价。

  原先几十两银子就能买到三进出的屋子,如今上百两了,都是有价无市。

  愿意出钱的人多,但卖房的人少。

  要是建在城外,价钱自然就会低许多,可城外的屋子除了流民以外,根本没人愿意买。

  林渊还记得上一辈子,跟着老总出席会议的时候,听见过一个高层人士对着房价侃侃而谈。

  房价是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基石和堡垒,也是最后的屏障。

  一旦房价崩盘,那就代表经济损失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就如同上世纪R本的经济泡沫。

  所以无论房价多高,多离谱,只要还在可控范围内,哪怕经济出了问题,房价也绝不能降。

  真到降了的那一天,经济也就崩盘了。

  高邮房价的上涨是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许多老百姓买不起房了。

  他们大多是流民出身,在高邮没有自己的房子,好不容易存了点钱,却只能面对高额的房价望而生畏。

  林渊找到周福,跟他详谈了这件事。

  “贷款”是个新概念,但也不算全新,只是老百姓们不知道。

  对商人来说,如果临时周转不清,便写下契书,约定多久偿还多少,先提走货物。

  所以林渊一提,周福就明白了。

  周福有些忧虑:“怕是百姓们不肯。”

  对很多百姓来说,背债是大事,他们宁愿节省度日存钱,也不愿意背债。

  林渊:“这就要看周会长的了。”

  周福头大如斗,拱手道:“大人所托,必不推辞。”

  但是周福还有疑问:“大人,百姓耕种就能活命,他们一生都未必能离开家乡,又何必……”

  林渊看着他,就像看着这个时代的一小部分人。

  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人,他们决定这百姓们的生活命运。

  周福虽然是个商人,不是个官,但他的思想跟这一部分是靠近的。

  他们都觉得百姓大字不识,每日忙碌只为饱腹,百姓们有衣穿有饭吃就够了,给了他们太多,他们反而会变得不驯。

  在这部分人眼里,百姓是畜生,他们对社会没什么价值,只要老老实实专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该嫁娶时嫁娶,该生孩子时生孩子就够了,他们懂得太多,能做的太多,反而不利于社会。

  林渊冲周福摇头。

  周福吓了一跳,连忙告罪:“大人高智,哪里是小人能明白的。”

  有些话是解释不清的,许多问题哪怕林渊敲锣打鼓的解释,也没几个人能懂,既然解释不清楚,那索性就不解释了,他下达指令,下头的人就去做。

  等受教育的新一代起来了,自然就能明白了。

  林渊扶起周福,笑道:“那就全托付给周会长了。”

  周福额角的冷汗都出来了,连连点头,心里止不住地想:“南菩萨以前有这样的气势吗?”

  他还记得最先见到南菩萨的时候,南菩萨在他眼中心中还只是一个纯厚的青年人,举止大方,温文尔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竟有了现在的气势?

  离开府衙,周福走在路上,他掏出丝帕擦拭额角的汗。

  街上百姓熙熙攘攘,小摊贩满脸堆笑,孩童们尖笑打闹。

  谁能想到几年以前,这里的百姓还食不饱腹,孩子别说读书认字大部分都被卖出去了呢?

  王者气象啊……

  周福低下头,觉得自己一生的运气都在几年前的一次豪赌上了。

  放弃自己在异地苦心经营的家业,单枪匹马来到了高邮,为了让林渊放心,接来了自己的老父老母,兄长和兄长的家眷,以及自己的子女——她的妻子不愿意离开老家,自请下堂回了娘家,他给了她丰厚的钱粮,日后她若再嫁,这些钱粮就是她的嫁妆,也算全了夫妻一场的缘分。

  然后他就在高邮当地又娶了妻室,是小户人家之女,与他也算相敬如宾,虽不情深,但彼此都还尊重,他有时候出去走商,一走就是一年,妻子照顾老幼,打理内宅,自从成了会长以后才安定下来,妻子怀了孩子,近日就要生了。

  周福一回去,就找了自己的老仆。

  两人密谈了一夜,天光泛白老仆才离开。

  老仆姓王,都叫他王二叔,王二叔是个勤快人,做事手脚麻利,人看着老实,其实精明的不行,他第二天就带着自己的家小离开了周家,在周家门口磕了几个头,倒是引得路人侧目。

  毕竟在老百姓眼里,在大户人家当仆人,日子过得肯定比外头的人好。

  王二叔站在街头上,涕泗横流,此时就有人来问了。

  “王二叔,你可是犯了什么错?”

  王二叔摇头:“是东家待我好,见我老迈,放我为自由民。”

  那人又问:“离开周家,你可有住所?”

  王二叔又摇头:“高邮房价太高了。”

  百姓们七嘴八舌的赞同:

52书库推荐浏览: 蜀七 爽文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