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_蜀七【完结+番外】(167)

阅读记录

  如今林渊手里有泰州、高邮、常熟、湖州和松江。

  贾福清想要再给朝廷传信,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阶下囚,笼中鸟。

  住的还是原先的地方,但锦衣玉食没了,美人也没了,连仆从都不愿意打理他,他也不能上街,走不出去,热茶变成了冷茶,冷茶变成了冷水,食物从美味佳肴变成了最常见的红薯饭。

  他来时身边的侍卫早就没了,这么长的时间以外,贾福清甚至没有见到一个不是仆从的人。

  他终于明白,自己被朝廷抛弃了,而且不仅朝廷抛弃了他,就连南菩萨,都不再把他放在眼里。

  他成了一个废人,一个无用之人。

  贾福清想要钻研,想离开这座牢笼,他已经不在乎自己能不能功成名就了。

  被关在这儿,连出门的自由都没有,还谈什么未来呢?

  被幽禁了一年,贾福清的心气被熬没了,他终于低下了头,告诉仆从自己要见南菩萨,他有要事相商,此事事关平江路。

  仆从早就得到了上面的吩咐,一点没有耽误的汇报给了林渊。

  林渊放下书册,脸上带笑。

  “多日不见,贾兄憔悴了。”林渊端着一张笑脸,他生得好看,这样一笑,就让人觉得他真诚得很,“渊近日太忙,抽不出空见贾兄,是渊之过,还望贾兄谅解。”

  贾福清自然要说:“南菩萨悲天悯人,乃百姓之福,贾某区区一小人也,南菩萨何过之友,您这样说,倒显得贾某讨嫌了。”

  贾福清是来投诚的,他告诉了林渊朝廷在平江路的部署,有多少兵,兵丁里有多少老弱病残,虽然只是一个大概的虚数,但是对林渊来说已经足够了。

  毕竟贾福清只是一个文臣,他的身份也接触不到更高的机密。

  直到林渊确信自己把贾福清肚子里的存货都挖干净了,他才放贾福清离开。

  不过贾福清依旧没得到“自由”。

  他依旧被关着。

  或许再过段时间他才会想明白。

  在如今的乱局中,像他这样的人,早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为人臣者,忠心是第一条,他能背叛朝廷,终有一天也能背叛林渊。

  这样的人,没人会用。

  哪怕只是叫他知道最微不足道的消息,他也会传播出去。

  从他踏足泰州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一辈子再无出头之路。

  林渊收下的兵已经调遣好了,随着流民的增多,从军的人也变多了,大多数从军的都是光棍汉,他们来的路上失去了父母妻儿,独自来到这里,找不到人生的目标,没有需要自己供养的人,就去从了军,军营里管吃管住,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一季有一套新衣裳,每个月都有军饷,就是以后退下去了,也能靠着存下的钱娶一房媳妇,不用为老了以后的衣食担忧。

  林渊的兵从三十万扩到五十万,而且还在增多。

  对百姓来说,当兵是苦事,毕竟战场刀剑无眼,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下来。

  可是在林渊治下的五地,百姓们甚至觉得当兵是件好事——战死沙场是烈士,妻儿子女都能受其庇护,只要告诉别人自己的丈夫是在战场上捐躯的,他们就会受到尊敬。

  而且每个月都有南菩萨赐下的抚恤金,虽然不多,但是家里只要有人干活,再加上这笔抚恤金,养活一家老小没什么问题。

  如果伤了残了,不能上战场的,南菩萨还会给他们一笔“买断金”,拿了这笔钱,还会给他们找活干。

  士兵的地位空前上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军。

  百姓们看到了利益,他们就会前赴后继的扑上去,一家只要有一个男丁留着生孩子就行,哪怕没有男丁,女儿也能招赘,不担心香火会断绝。

  他们固然会心疼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但是和巨大的利益相比,这都是可以牺牲的。

  有时候林渊都觉得,百姓狠心起来,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他们明知道从军的人死亡的概率比活下来的概率小得多,但依旧能一边流着泪一边把人送走。

  林渊现在不急了,所以他听取了罗本的建议,没有直接攻打吴江,他让李从戎领着十万人,把吴江围住了,吴江原本就没有多少粮食,土地不丰,光靠自产自销根本养不活那么多百姓,这十万人一到,把吴江团团围住,不叫人进去,也不放人出来。

  他们生生把吴江围到投降了。

  吴江的知州还想困守求援,可百姓们等不住了,里头的大户们也等不住了,他们有粮,可再多的粮食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于是知州打开了城门,李从戎进去,接管了吴江。

  经过一年多两年的围困,李从戎进去的时候,还以为看到了人间地狱。

  路边是饿殍,瘦弱的百姓们还在争抢尸体。

  大户们紧闭大门。

  然后李从戎才知道,这些大户也不是没有动作,十几个小的集合在一起,吞食更大的,在与外界失去联系以后,所有人都从人变成了兽,然而等城门一开,他们又捡起了道德礼仪,开始给李从戎送礼了。

  没有粮食,金银珠宝还是有的。

  他们的希望就是李从戎不要对他们下手。

  李从戎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

  上面换了主人,可他们还是得活下去啊。

52书库推荐浏览: 蜀七 爽文 种田文